最近朋友圈被五矿系的新闻刷屏了。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业绩数据和高管们信心满满的发言至尊配资,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复旦图书馆啃金融教材时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明明利好消息满天飞,散户却总在亏钱?
今天看到中国五矿集团九家控股上市公司集体亮相业绩说明会的新闻,这种感受更强烈了。徐基清副总经理在会上侃侃而谈,说集团上半年营收近4000亿,净利润超90亿,同比增长32%。盐湖股份市值突破千亿,中钨高新重组后市值翻了两番。多漂亮的数字啊!
但作为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股民,我太清楚这些表面文章背后的猫腻了。记得2007年我刚入市时,也是被这种宏大叙事忽悠得找不着北。直到有一天,我在图书馆偶然接触到量化交易的概念,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散户一直在看木偶戏,却从没注意过幕后牵线的人。
一、木偶戏与牵线人决定股价走势的是交易行为而不是涨跌。
展开剩余87%这话我说了十几年,但每次在股友会上提起,总有人觉得我在故弄玄虚。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明面上的东西:政策消息、业绩分红、资金流向。殊不知这些都是木偶,是专门摆在台面上让你们看的。
真正的王者是那些躲在幕后的牵线人。在大剧场里,他们是实力雄厚的机构联盟;在街头巷尾,他们可能是游资小团伙。但无论规模大小,他们的交易行为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看似随机,实则有着惊人的重复性。
我刚毕业那会儿在一家私募实习,亲眼见过操盘手如何利用散户的从众心理制造假象。他们会刻意在某个价位挂出大单,引发跟风盘后迅速撤单。这种手法现在看起来很低级,但在当时确实骗过了不少人。
后来我接触到量化大数据分析才发现,原来这些伎俩在数据面前根本无所遁形。就像法医能够通过蛛丝马迹还原案发现场一样,量化数据也能精准捕捉到每一笔异常交易的来龙去脉。
二、焦虑的根源做投资最可怕的不是选错股票,也不是踩错时点,而是那种让人寝食难安的焦虑感。
涨多了担心踏空,不涨了害怕套牢;赚钱了恐高要卖飞亏钱了又怕深套不止损。这种心态我太熟悉了,刚入市头三年我几乎天天如此。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总在盯着毫无规律的涨跌数字猜谜。这就好比试图通过观察云朵的形状来预测天气变化一样不靠谱。
但机构的玩法完全不同。他们不关心今天涨明天跌的短期波动,而是专注于识别那些可重复的交易模式。记得2015年股灾时我认识的一个基金经理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我们来说股市就是个提款机关键是找到那个插卡的口子。”
这话当时听着很狂妄但现在想来确实如此。对他们来说炒股就是门生意而任何生意都要有稳定的盈利模式。
三、真假下跌之谜说到识别交易模式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区分真跌和假跌。
去年9月我就遇到过这么个情况。当时手上有两只股票都在调整一只跌得温和另一只跌得凶猛按照传统技术分析的逻辑很多人会选择卖出跌得猛的那只至尊配资。
但当我调出量化数据后发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那只温和下跌的股票机构资金早已悄悄撤离而那只暴跌的股票反而有机构在暗中吸筹。
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我对股市的认知原来我们平时看到的涨跌很多时候都是精心设计的假象。
这就好比你在菜市场看到两个摊位都在打折一个是真的清仓甩卖另一个却是先提价再打折的噱头。光看表面价格根本分辨不出来但只要看看他们的进货单和销售记录立马就能看出端倪。
四、量化数据的魔力很多人觉得交易行为虚无缥缈根本无法捕捉。这种想法放在十年前或许成立但在大数据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早就过时了。
现在的量化模型已经能像CT扫描一样把复杂的交易行为层层分解。为什么这两年量化基金表现那么亮眼?真不是他们的算法有多神奇而是他们掌握的底层数据足够真实、足够及时。
这张图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生成的其中的橙色柱体代表的就是「机构库存」数据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它最大的价值就是不受情绪干扰客观记录每一笔机构交易。
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左边那只股票在调整过程中「机构库存」完全消失了说明机构早就放弃治疗了。右边那只虽然跌得难看但「机构库存」始终活跃说明机构只是在洗盘而已。
这种洞察力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我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个老股民跟我说过他判断庄家动向的土办法——数涨停板上的封单量。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方法就跟用竹竿测海深一样可笑。
五、从五矿系看门道回到开头的五矿系新闻如果我们用量化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盐湖股份市值突破千亿的背后是“中国盐湖集团”的组建这个战略举措不仅增强了资源控制力更关键的是它改变了机构的预期。我在系统里看到早在消息公布前两周就有机构资金在持续流入这种先知先觉的能力散户根本望尘莫及。
再比如中钨高新市值从100亿跃升至400亿表面看是资产重组的功劳但实际上重组消息公布前一个月「机构库存」数据就已经开始异动了这说明早有内行资金提前布局。
最让我感慨的是五矿资源在秘鲁的拉斯邦巴斯矿山项目占当地GDP的1%占所在大区经济总量的72%。这种基本面的重大改善在常规财报里可能就是个数字但在量化系统里它体现为持续半年以上的「机构库存」活跃期这才是股价上涨的真正底气。
六、告别焦虑的新思路认识了量化数据的价值后我的投资心态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以前看到股票波动就心慌现在反而期待波动因为越是剧烈的波动越能暴露机构的真实意图就像狂风暴雨时才能看清谁在裸泳一样。
我现在选股根本不看什么MACD、KDJ这些滞后指标而是直接调取最近三个月的「机构库存」数据只要这个指标持续活跃再大的调整我都敢拿着反之就算天天涨停我也敬而远之。
这种方法让我成功避开了去年好几次大跌也抓住了几只翻倍牛股最重要的是再也不必为短期波动失眠了。现在我每天收盘后花半小时看看数据就能对第二天的操作心中有数这种掌控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七、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散户哪有条件搞什么量化分析?这话放在五年前我完全同意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很多以前只有机构能接触到的数据分析工具现在已经向普通投资者开放虽然功能可能没那么强大但核心的数据维度都具备关键是要改变思维习惯。
我的建议是先从小额资金开始尝试用数据辅助决策慢慢培养对量化指标的感觉就像学开车要先熟悉仪表盘一样等你能读懂这些数据的语言就会发现股市其实是另一个世界。
就拿五矿系这次业绩说明会来说如果你懂得分析「机构库存」数据就会发现在会议召开前相关股票的机构参与度就已经明显提升这比等新闻出来再追高要聪明得多。
八、未来的投资之道看着五矿系蒸蒸日上的业绩我不禁想起巴菲特那句名言:“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在量化数据的帮助下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在潮水退去前就看出谁没穿泳裤。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我相信量化分析会越来越普及到时候靠消息炒股的人可能会像现在的传呼机用户一样成为历史文物。
但无论技术怎么变投资的本质不会变那就是要用客观数据代替主观臆断用系统方法替代随机猜测这才是我们在弱肉强食的股市中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就像五矿集团徐基清副总经理说的要“扎实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对我们投资者来说就是要扎实做好数据分析工作这才是市值管理的真谛所在。
站在2025年的当下回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庄股横行到现在的机构主导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这对我们这些坚持用数据说话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利好。
最后照例要说几句:以上内容都是我个人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涉及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再次强调我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所有决策都要靠自己判断。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荐股那绝对是骗子请大家务必擦亮眼睛。
免责声明: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整理而成至尊配资,旨在分享个人投资心得与观察体会供大家参考学之用。若其中涉及的数据或信息存在版权问题或表述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本人予以删除更正特此声明本人从不推荐任何个股与具体操作建议更未建立任何收费群或开展荐股活动所有以此名义进行的商业行为均属诈骗请各位投资者保持警惕理性决策自负盈亏。
发布于:上海市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